内容提示:全球汽车产业正进入新一轮整合中,跨国公司在中国、印度等低成本国家的全球采购增加,将数以亿计的市场带给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机。面对机会,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该如何把握?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汽车的迅速发展,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是越来越多了;全球汽车供应链的洗牌也为中国汽车产业造就了很多新的机会。新一轮整合到来。
据分析,近年来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使已经渐趋稳定的国际汽车产业格局开始发生动荡,部分跨国公司的市场上升很快,实力越来越强,一些老牌跨国集团的地位受到挑战。这使他们不得不去寻找成本更低的供应商。
一般情况下,大的制造商很少会轻易变更自己的供应链体系,因为这容易引起成本、质量等方面的变化。此轮供应商调整,表明国际供应链进入一个新的洗牌阶段,甚至有可能引起国际分工体系的重大变化。
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负担越来越重,使欧美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而与此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来自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却越来越明显。全球汽车业的视线正渐渐集中到中国。中国、印度等国家的汽车工业迅速发展,使这些地区成为潜在的巨大汽车市场,也为跨国公司调整产业链提供了最佳机会。分析师认为,中国汽车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逐渐增强,这使其能得到更多机会,加入到国际性的购并和重组浪潮中。近两年来,除了浩浩荡荡的出口大军,中国汽车企业的身影还几度出现在国际汽车购并的舞台上。
分析师认为,购并在中国汽车业的早期发展中,会发挥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将成为业界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是创造创新型汽车企业的关键推动因素,能使企业在创新、质量、成本上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较之于整车,中国汽车零部件更有希望在短时间内有所突破。其理由是,整车包括上万个零部件,如果有几个零部件没有过关,就会影响到整辆车的质量,甚至整个品牌。而零部件虽然看上去很小,但如果能在某一领域获得突破,使小小的零件面对全球供应,那就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市场。国际汽车业将其供应链从北美和欧洲向中国转移,这使得中国零部件企业有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尤其是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中国零部件具有相当强的竞争优势。分析师认为,中国供应商的机会更多在于电子产品和原材料。欧美和日、韩企业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但他们面临着高额的工程和模具成本,以及高昂的研发和创新费用。同时,他们还缺乏足够的工程技术人员。而这些恰恰是中国供应商的优势所在。
银联信分析:
全球汽车供应链的洗牌,给中小汽车零部件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同时,随着2006年7月1日的关税取消,世界零部件巨头也纷纷落户中国,我国中小零部件应如何迎接世界巨子的挑战,是我国所有中小零部件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精益化的发展战略随着技术越来越进步,汽车零部件的分工越来越细化,而我国中小零部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这就要求任何一个零部件企业都必须具有一到两项精专技术,要着手塑造自己的拳头产品,而不是全面开花,所以精益化战略发展被提上日程。
1、生产工艺精益化即只做一俩种具有核心优势的产品,或专门从事某一工艺生产技术,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高度专业化为原则,以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为目标,依靠先进技术和工业装备,形成型号齐全,相对规模较大的产品系列,能和各种车型配套,关注世界先进技术标准,并紧跟整车企业的研发速度甚至超前于整车企业的发展速度。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开发专门技术,努力在产品质量精细上下工夫,提高技术水平含量高,使之符合整车企业全球采购的标准。
2、生产过程的精益化生产过程的精益化就是将生产占用的人员,场地,设备及库存都减少到最低限度,杜绝超量生产,消除无效劳动,降低成本,并能以较快的速度开发新产品,通过减少生产、服务流通过程中的失误而节省开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加速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信息传递,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效率,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益化。
二、自主研发的贯彻实施问题我国的汽车产业自主开发较差,与汽车产业强国的差距很大,不及美、德、韩国和日本的一半,中国汽车品牌缺失现象严重。自主开发能力的缺失已直接威胁到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所以中小零部件企业必须加强自主开发:
1、自主研发离不开国家政策资金支持长期以来,我国汽车工业投资重点放在整车能力的扩张上,零部件投资不足,2005年的加息以及钢材等原材料的上涨使零部件企业更是雪上加霜,很多零部件企业因为资金不足所以没有能力投资研发,这样技术就会更加落后,而落后的产品面对世界巨头的竞争就更没有竞争优势,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很不利于自主研发的实施。零部件企业作为汽车产业的基础产业,在起步阶段一般都需要政策的扶植,如19世纪50年代初的时候,日本的零部件企业和我国目前的状况很接近,大企业少,中小企业多,日本政府认识到这种局面将来肯定会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障碍,于是制定了《整形特定工业临时措施法》,用开发银行的低息(年息6.5%)贷款,支援零部件企业,实现设备和技术的现代化,之后又实行了"第二次机振法" "第三次机振法"对零部件企业进行了广泛的技术引进,开拓技术领域,经过30年的努力,使日本企业零部件工业赶上和超过欧美发达国家的零部件,而且还实现了大量出口。可见,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2、政府应帮助整合汽车行业技术管理人才一方面,政府可以将掌握了外方管理经验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引入本土零部件企业,使其经过合资吸收和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能够转移到自主开发企业中来;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涉及多个领域、多门学科,非一个企业所为,政府可以将分散于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人才有效组织起来,共同提高自主研发能力。象成都威特电喷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就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联合开发的柴油机电控系统,不但达到国家同类先进标准而且还达到了欧III排放标准,所以政府应该多组织类似协作,整合汽车专门人才,实现人才的优势互补。(中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信息网信贷风险分析师孙杰)